close

   ——成華區雙水碾街道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實錄
  成都市成華區東沙路社區77號院居民自發成立環境志願者護衛隊,每天輪流深入院落維護清潔衛生;園藝社區通過孵化律師、健康、文藝等志願者組織,不斷豐富和提升社區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自治和法制意識;紅花堰小區通過搭建“連心驛站”,迅速妥善修複了小區門口破損多年的道路,為此小區512戶居民還自發向政府送來錦旗致謝……
  2014年初,成都市成華區獲批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圍繞“探索政社互動新機制、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的主題,實施政社分開,釐清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的職責和事權劃分,以“院落+社團”自治工程為載體,實驗探索居民自治、公眾參與、政社互動的協商合作型社區治理服務的制度機制。
  結合全區中心工作和上述“實驗區”建設要求及自身街道實際,雙水碾街道展開了具有 “雙水特色”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工作,以共治共享為主線,把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和群眾滿意率作為工作要求,把握社區治理體制頂層設計和分類指導實施,把握聚焦社區治理機制等重點領域,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基層政府行政管理與社區居民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的“雙水模式”。
  □周偉圖片由雙水碾街道辦事處提供
  A
  完善“頂層設計”——
  讓雙水“實驗區”建設更接“地氣”
  雙水碾街道辦事處位於成都市正北面,截至2013年,雙水碾街道總人口已達13萬之眾,流動人口占比70.77%,在戶籍人口中農轉非居民占戶籍人口的比重高達70.79%,這一實情為街道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也始終考驗著基層管理者的管理智慧。而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是推動街道“社會轉軌”的重要抓手和有力引領,如何從制度層面破題,建立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就顯得異常重要。
  為優化“實驗區”建設的“頂層設計”,雙水碾街道辦領導帶著問題對社區方案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的重點以創建引導居民“自治”意識提高和中介機構項目化培育等為主,使實驗整體過程體現居民參與和更接“地氣”,體現居民需求實現途徑即“自治平臺”和“法制平臺”作用發揮。在此基礎上,2014年7月4日,《雙水碾街道“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正式出台,要求從重點、難點尋找突破,把自治體系建立和自治能力提高及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作為重點工作進行推進。
  “用3年時間構建起社區複合共治和政社良性互動的‘雙水新機制’。”雙水碾街道辦負責人表示,具有“雙水特色”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將圍繞“院落+社團自治”的實驗主題,以院落自治為基礎,以“街道居民自治聯合會—社區居民委員會—院落(小區)自治協會”為主要形式,按照居民自治細胞化、事務民主化、管理規範化、服務社會化、社區幹部教育全域化的總體要求,努力實現社會管理服務的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方法手段創新、基層基礎工作創新和督察考核創新,建立起全方位、動態化的社會管理服務工作體系。
  而根據目標任務分解,街道層面2014年已建成樞紐型街道社會組織孵化中心一處,並承擔指導社區服務站(社區社會組織孵化站)建站及社會組織孵化工作,通過吸納有資質的中介公司或社會組織,組建社區服務企業聯盟,有針對性地引進居民有需求的服務項目,同時開始試點在孤寡老人或殘疾低保戶中採取街道購買服務方式提供家政、理髮、送醫、送藥、心理撫慰等服務。組建雙水碾社工協會。利用轄區已有的10餘名社工,以分片包乾的工作形式,每名社工包片一個社區,每周定期一次瞭解社區資源、狀態,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擬定社區專業服務項目,並督促社區工作推進。
  而在社區層面,依托街道社會組織孵化中心,2014年已完成2家社區孵化站的建站,孵化站主要功能為收集居民需求,定向培育參與服務組織,培育項目按行業設下層項目組(公司)。與此同時,社區推動“政社互動”社會管理新模式,提升社區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探索基層服務互動新機制,組建由街道發起,有社區居委會、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參與的“街道居民自治聯合會”。由街道社建科牽頭,財政所配合擬定《雙水碾街道社區公共服務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細則》,2014年至2016年期間,社區公共服務專項資金使用,須向培育和扶持社區社會組織傾斜。2014年內各社區培育為民服務類社會組織1—3家;按照各社區資源優勢、轄區居民愛好、年齡層次等成立不少於5支形式多樣的社團組織;在荊竹社區建1家有影響力的社區組織。2015年園藝社區和橫橋社區培育成熟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各1支,各社區成立3—4個社團組織。2016年,東沙、花徑、站北、紅花堰、雲錦、雙水碾村培育成功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各1家,各社區成立2—3個社團組織。
  B
  激活基層創新——
  變“他律”為“自治”群眾成“主角”
  從髒亂差的老舊院落到整潔乾凈的洋房小院,從漠不關心到積极參与,東沙路社區77號院改變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還有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態度。“現在我們這個院子就像一個大家,我們就是團結互助的一家人。”居住在該小區已近10年的黃會清認為,是政府引導的社區自治讓77號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據瞭解,該小區原為站東3組安置院落,全體居民從入住開始,樓道雜物、環境衛生、停車秩序、電線私拉亂接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在2013年啟動的老舊院落改造過程中,通過民選單元代表,組成議事會,逐戶收集、傾聽居民意見,集中居民意見,會議討論,會議決意等程序,決定從提高院落管理費開始,重選小組長,發動居民志願參與院落秩序維護,每單元至少推選1名秩序維護員參與院落自治管理。19人的隊伍成立了環境志願者護衛隊,他們每天活動在院落中,不要1分錢待遇,每日為居民們打掃衛生、收集民意,調解矛盾,舉辦各種節慶活動等。
  這僅是雙水碾街道加速“實驗區”建設、引導社區治理創新的一個縮影。自街道2014年啟動“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以來,街道各社區深挖轄區資源,把轄區內的團體、企業等單位組織發動起來,帶動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其中,培育發展各類社會團體40餘個,其中,登記社區社會團體4個。首批組建院落(小區)自治協會39個。在街道居民自治聯合會的指導下,建立院落(小區)自治協會,協會依托自治小組長、院落黨員、業委會成員等組成。
  截至目前,街道下轄社區組建了大量院落(小區)自治協會,並已切實開展工作。如東沙路社區、站北路社區、紅花堰社區、荊竹社區、橫橋社區、雲錦社區、園藝社區、雙水碾村等社區(村)各自競相組建了3個以上的院落(小區)自治協會。如東沙路社區在水武街77號,八里橋路202號、204號,東沙街50號等已組建了4個院落(小區)自治協會。
  院落(小區)自治協會在社區居委會指導下開展工作,如園藝社區的社區律師志願者協會,開展活動近10次,培訓居民志願者近100人,在院落中成功調解糾紛10餘起,真正形成了社區內部事務採取居民自治,涉及社區和居民小區外部事務實行民主協商,由“要我動”為“我要動”,由政府或基層組織的“單邊行動”為“多邊互動”,由“政府獨唱”為“群眾合唱”,改變了過去政府乾著、群眾看著,政府做著、群眾扛著,政府投資出力、群眾不認同的現象。
  “連心驛站”、民意暢通工作室、居民議事廳、民情茶館;律師志願者協會、環境保護隊、健康服務中心、小區自治協會……在雙水碾街道轄區內,一個個暢通民意訴求的平臺、一家家社區自治服務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而在這過程中,群眾逐漸由“他律”轉變為“自律”,成為了社區自治的“主角”;政府社區管理變“包攬”為“引導”,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激活了社會組織“源動力”。這一系列的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使雙水碾街道初步形成了以社區治理多元化、社區自治法制化、社區管理信息化、社區服務標準化為特色的雙水社區治理新模式,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和高度評價,為基層社區治理探索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子。
  (原標題:基層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雙水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pvihqij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